1个思维 3个方法助您成为对话高手——《关键对话》教我们如何应对艰难对话

2025-11-20
0
 

本文共 4002 字

预计阅读时间 11 分钟

 

 

生活中,您是否像我一样遭遇过一些艰难、尴尬、气愤、委屈、激烈或不知所措的沟通情景。

 

《关键对话》这本宝藏工具书,让我重新审视了一番曾经那些艰难对话,书中的解题思路——1个思维、3个方法令我茅塞顿开,原来那些时刻并不都是无解的。

 

1个思维指合作思维,通俗来讲就是用对方喜欢的沟通方式,带着你的需求,走向对方的需求,实现自我或共同目标。这是一种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,也是个体价值观的体现。

 

合作思维在工作场景中应用较广,并非局限在管理层、跨部门沟通和与客户寻求合作等场景。如面试时,求职者与面试官也需要合作思维。

 

刚入职场的我在面试时缺少合作思维,面试屡屡受挫。毕业找工作那段时间,我一度认为面试官都是在“刁难”我,总爱问一些“刁钻”的问题难为我,甚至否定我:我们这个岗位要求要有相关经验,看你简历并没有从事类似工作经历;你为什么来我们公司面试?为什么想竞聘这个岗位?你怎么能证明自己能胜任这份工作?通过刚才的了解,我们觉得你不太适合这份工作……

 

这些“刁钻”的问题,一度让我陷入深深地自我怀疑中,甚至有段时间让我非常恐惧面试。

 

后来在面试失败的屡次打击中,我开始反思并问自己:“面试官为何问我这么“刁钻”的问题?他不应该更关注我的优势、特长吗?”通过自我提问,我学会站在对方角度思考问题,我理解了公司是希望找一个业务能力、情绪管理能力、沟通能力、抗压能力、风险把控能力等各方面与公司文化契合的员工,因此会通过问题进行深挖。

 

基于这个认知,我不再恐惧面试,而把面试看成一个机会,一个相互了解对方以及自我梳理的机会。

 

也是从那时起,“合作思维”让我战胜了与面试官“艰难”对话的恐惧,让我拥有了自我展示的自信,获得了许多非常珍贵的面试机会。

 

掌握合作思维,即获得了应对“艰难”对话的勇气。拥有“艰难”对话新的认知,那么在开展“艰难”对话时,我们借助以下三个方法,助力我们达成目标。

 

01.

营造安全的对话氛围

 

周一早晨我与员工的一次对话,着实踩了“安全氛围”的坑。

 

事情是这样的,员工说:“楠姐,给您转了一个客诉,客户周末租车,车辆遭遇故障,因客户出京只能自费救援,但现在又来索要赔偿,我协商赠送优惠券,客户不同意,要投诉,还要求让领导回电。”

 

我问:“什么原因导致的车辆故障?客户原因?还是车辆自身问题?我们不了解原因就提供优惠券方案,不论额度多少,客户肯定不同意。”

 

员工一愣,态度稍冷、声音稍低说:“通知外勤检查车辆还没回复呢?客户说用车耽误行程特别不满,必须给赔偿否则就投诉,我该说的都说了。”

 

这位员工为什么没有正面回答我的问题呢?因为在这次对话中员工失去了安全感。

 

追求安全感,是人类的本能,在对话中营造安全氛围是达成沟通目标的有力工具。以上案例中的员工最初是反馈、求助的心理活动,可当我三连问后,她的面部表情、语言发生了变化。因为她意识到自己犯了错,她在没有全面了解事件经过、车辆故障原因时,只因客户要投诉,她就草率地承诺赠送优惠券。这个处理方案对客户、对公司、对自己都是不负责的。

 

意识到问题后,员工便开始寻找借口:“通知外勤检查了没问题、客户特别不满,不赔偿就投诉”,并没有想接下来该怎么做才能挽留客户。

 

在感受到她情绪的变化后,我及时调整了沟通方式,用积极肯定的语气营造安全氛围,并告诉她正确的应对方法,这场艰难对话在安全氛围的帮助下最终走向了缓和。

 

类似的沟通场景在工作中几乎每天都会遇到,对方情绪、身体、语言等方面有变化,我基本上都能察觉到,然后通过解释说明、道歉或暂停等方式,为对话营造一个安全氛围,真诚努力地将对方重新拉入对话中。

 

那么您可能会想,具体怎样才能意识到对方失去了安全感呢?如何塑造安全氛围呢?

 

《关键对话》书中,作者提到了一个“双路处理”的能力,即在对话中,我们要观察对方表情、肢体动作、听对方说话内容及背后的意思。

 

对方是不是开始紧张?是不是在沉默回避沟通?是不是在对抗.......通过这些观察我们可以基本上判断对方是轻松对话,还是压力害怕对话。

 

在实际工作中,我经常用对比说明法创建共同目的来重建安全氛围。

 

比如:在每月的员工一对一绩效面谈时,绩效低的员工很容易紧张、害怕,经常有眼神躲闪、语言应付、沉默等表现。我的应对方式是用对比说明展示良好意图。我会说“这次咱们沟通的目的不是批评你,而是希望与你一起总结复盘工作情况,找到问题,制定针对性地改进措施,提高绩效。”多数员工会放下心理负担,倾诉工作中的困难,我们一起寻找真问题,一起找解决方案。

 

“创建共同目的”这一方法,在与客户沟通中使用场景较多,它可以用一个公式:A+B=C来解读。如:客户租车时下错订单导致无法使用优惠券,客户要求按实际用车时间使用优惠券。可按照公司制度,客户的订单不符合使用优惠券条件。

 

客户要使用优惠券(A),按公司制度不能使用优惠券(B),我们的小伙伴在沟通中首先向客户表明积极解决问题的态度,其次主动根据客户的用车时间及用车记录协商新的处理方案(C)---申请减免优惠,客户满意、公司认可、员工开心。

 

02.

陈述事实观点

 

为了维护安全感,照顾对方的情绪,很多人就会走向另一个极端——不太敢说真话,尤其在面对领导、客户等权威时。比如对面客户气场很强势,你本想拒绝客户的诉求,又担心激怒对方,话到嘴边,却说“我再向领导申请一下吧”。

 

又或是领导对你的工作很不满意,说了很多意见,你内心有一万个理由拒绝,可话到嘴边,你又说“好的,我会好好考虑您的建议。”

 

久而久之,我们就会养成惯性模式,唯唯诺诺、不敢,甚至不会表达自己的观点。而对话高手从不把批评当作攻击,因为大家是平等对话,有着共同目标。他们使用的是一套综合方法——综合陈述法。

 

综合陈述法包括三个方面:

 

1.分享事实经过时,要注意事实,而非感受和评价。如:“A员工工作态度不积极”,这是评价。“A员工连续三个月绩效排名最后”,这是事实。“我看了你的周报分析得不深刻”,这是感受。“

 

你的周报中对24H结案率不达标的分析只有工单总量这个维度,如人员产能、班次、当日现场情况等方面都会影响结案率,没有在周报中体现”,这是事实观察。

 

事实是最不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,是对话的基础,但注意,我们分享的只是部分事实,而非全部事实,保持对话的谦卑感。

 

2.说出自己的想法。根据自己了解的事实信息,自信清晰地表达观点,便于对方清晰地了解你的意图。请注意我们要自信清晰表达,要谦虚,不要独断专行。

 

如:我们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想法“我个人的意见是用A方案”“我觉得你这样做有点欠妥。”而不是说,“你这么做没有人会同意的”“你说的这些大家都知道了”“你这次汇报工作没有侧重点”……

 

3.询问对方的观点。对话高手不是侃侃而谈、不是能言善辩,而是会倾听对方的意图、询问对方的观点。对话中我们要记住自己的目的。陈述事实、表达想法是为了作出决策,实现目的,而非证明自己是对的,自己很强大。实际对话中尤其弱势一方有时不讲话、只是点头、微笑表示赞同。

 

如果您也遇到这样场景,请不要放弃,坚持营造安全的氛围,鼓励对方,直到他们真正相信你愿意与其建立平等沟通。

 

03.

了解动机

 

了解动机非常重要,因为我们很多的情绪,都来自不明白对方的意图。

 

比如一线客服遭遇客户刁难时向你求助,想让上级帮忙接听却遭遇拒绝,上级只是指导他沟通思路及相应的应对话术。在上级看来,他认为这位员工是想将困难上移,缺少承压的能力,不知道的是客户太强势,员工担心沟通不畅被客户投诉,影响绩效。

 

员工认为领导没有担当、官僚,不知道的是,上级是在教她服务客户时,不要只关注流程及制度,应多关注一下客户内心需求,提供差异化服务,提升沟通技能。

 

不同的立场会对动机产生不同的理解,所以了解动机很重要。了解动机不是低姿态,也不是迁就对方,而是弄清楚对方行动背后的原因。这是一个层层剥离幻想、看到真相的过程。

 

我本人非常喜欢了解动机这个方法。若合作思维是道,了解动机就是术。在它的帮助下,我在一次次艰难对话中看到对方需求,由艰难对话变成合作性对话,这个转变的过程给我的感受很美好,尤其面对权威时的转变,自信及自我效能感瞬间倍增。

 

我记得去年来公司时刚接手外诉业务,由于接触时间短,业务不熟,每次接到工商所、交通委老师转接客诉时,我会本能地产生恐惧,在处理客诉过程中会有烦躁情绪,每处理完1例客诉身心俱疲。

 

这样的情况大概持续了不到一个月,周末休息时,我用自我觉察的方式问自己,这几年我一直负责客诉业务,比现在更复杂、更棘手的客诉都处理过,现在为什么烦躁这份工作呢?是不喜欢吗?

 

仔细审视后发现,让我烦躁、恐惧的不是外诉工作,而是我不了解与外诉相关的人。首先我对业务不了解、兄弟部门的同事认不全、不了解跨部门沟通的流程及方式;其次,和主管部门老师刚对接工作,不知道沟通方式、客诉处理的时效风控等信息,所以谨小慎微、小心翼翼工作。

 

理清现状后,在工作中我做了以下改变:

1.我抽出半天时间,认真查看过往1年的外诉案例,分析客诉类型、原因及处置方式。

2.我主动向领导说明外诉情况及想法和需要的支持。

3.我列出近一年高频的客诉类型所涉及的部门,主动约兄弟部门同事了解情况及寻求建议帮助。

4.主动向主管部门老师询问外诉的考核事项及处理要求,便于我在处理客诉中将客户、公司、主管部门各方利益中寻求平衡点。

 

自此之后,收到主管老师的消息时,我情绪中没有恐惧与烦躁,反而会将时间和精力放在客诉处理中,重新找回了工作的掌控感与效能感。

 

至此,如何应对“艰难”对话的方法已分享完毕。

 

在未来的每一天,无论与家人、同事、领导、客户或陌生人,在被误解孤独无助时,抑或在无法理解对方急躁难耐时,在沟通不畅踢皮球时,在对方气场十足、咄咄逼人时,请在内心按下暂停按钮、深呼吸,想一想1个思维3个方法,相信我,它会给您开展“艰难”对话的勇气,让您收获自信与能量、收获改变与成长。

 

 

 

 
 
 

 

企业动态

热门活动

师资团队

知识库